杨基站在台上,问下面的听众有没有发现他这一年的变化,台下不少人喊“瘦了”。这一年,杨基瘦了36斤。
生在金门的一个贫苦家庭,只身一人来台湾读书,杨基19岁就开始在培训机构做老师,这一做就是20年。
当过班主任、授课老师、副校长,除了服兵役,杨基一直在培训机构工作,也在工作中结识了自己的爱人。
2008年,而立之年的杨基决定自己创业时,周围人认为他发疯了。当时正是台湾培训行业发展最疯狂的时候,由于经济不景气,很多人选择进入门槛较低的培训行业创业,培训机构的数量在短短几年从9000家增长到19000家。
“这个行业已经快不能做了,你才开始创业。”朋友这样劝他。可杨基认为这个行业不只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赚钱的行业而已,它可以让生命有意义。他跟员工讲,“没有不景气,只有不争气”。
靠着这股热爱和多年的积累,杨基的确把学校做了起来,如今他的学校在台北已经有7家店,年营收近两千万。
然而四年前的一天,他在上课时感觉身体不舒服,去医院看病,他的血压已经到了二百多,抽血时血浓到几乎抽不出来。杨基直接被送进加护病房,并被下发了病危通知。
住在加护病房,杨基看着身边不时有生命离开,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万贯家财三顿饭,千斤房屋一张床。”经历一场生死,杨基明白了分享的意义。
虽然不懂什么股权激励,杨基凭着分享的意识不再过多在意股权,随着学校开设分支,他的股份从50%降到30%。
而更多时候,杨基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同行。他现在几乎每周都要做一两次分享会,乐此不疲。从2011年,他几乎每年都要来大陆与同行交流。
周围人依然认为他是个疯子,没有任何目的,也没有项目要推广到大陆,却经常三天两头到大陆去做分享,一般人总是不能理解一个人没有所求去做一件事。
事实上,杨基同样乐于给台湾同行分享,甚至开在自己隔壁的学校,他都不避讳。然而听过他分享的人都说,他讲的都很对,但却学不来。杨基的精神和态度已经完全融入学校的气质中,别人很难模仿。
在杨基学校,分享会已经成为一种组织文化,杨基鼓励员工在分享会上讲出自己的故事和感受,挖掘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情感。很多员工讲到动情处经常声泪俱下。
他善于以情动人,也用以身作则去鼓励员工,他立下志愿要减肥,就真的做到了。正是这种组织文化和个人魅力,8年间杨基的正式老师离职率不到5%。
分享的文化同样传递给孩子和家庭。“我们当老师的人,最重要的不是传递什么样的知识给孩子,而是让他感受了什么,要用我们的生命去影响一个孩子的生命。”杨基坦诚,相比大陆,台湾的培训机构不太注重制度建设,基本都是小作坊式的,也因此,即使龙头机构也很难快速复制扩张。
杨基显然把台湾培训机构这种感性的基因发扬到最大化,他的愿望是“希望我们自己要能够受尊敬”。这一点和大陆一样,教育培训行业在教育界似乎总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
腾跃:为什么不顾他人的反对选择创业做教育培训?
杨基:我辞职时也曾经思考过要从事哪个行业。仔细思考后发现,我就喜欢这个行业,热爱这个行业,而且我喜欢孩子,也喜欢跟人说话。
我说一个人有三条命,一条是性命,就是解决吃饱穿衣的问题,就把工作当成就是一个职业。第二条命我把它称为生命,可以在工作当中寻找价值,寻找你自己工作的意义,把工作当事业。第三条就是使命,就是我要为这些事情而来,我也要为这些事情而去。
经历了一些事情以后,我发现培训行业不只是一个可以养家糊口赚钱的行业而已,它可以让生命有意义。
以前我觉得这个行业不怎么受尊敬,别人总觉得你不是正统教育,给人家的感觉就是一个盈利的行业。所以我们当时候给自己设下了一个愿景,我们希望我们自己要能够受尊敬。虽然很多人对这个行业有偏见,但至少我们可以发挥自己的影响力,让每一个接触过我们的学生家长,我们的伙伴,都认为我们杨基跟别的机构是不一样的。
腾跃:台湾培训机构的竞争到底有多激烈?
杨基:台湾总共2300万人口,却有19000多家的培训机构,这个才叫做竞争激烈。
像我们自己学校,所谓的社区店,简单讲就是在公立学校附近,开一间小型的培训学校。基本上一个公立学校大致上就七八百个学生,但周围至少有三四十家以上培训机构,扣除不来培训的学生,一个培训学校都不会有多少学生。所以我认为会有一半以上的培训机构倒闭,竞争压力太大了。
腾跃:台湾压力这么大,如何做好招生和续班工作?
杨基:我们杨基做得最好的一块就是续班。杨基做了很多细致的服务,包含从一个孩子进到班,他的吃饭问题你要解决,心情不好你要帮辅导他,家里有什么状况、父母有什么交代,我们都会帮忙。
但是这些细致化的服务底蕴之前,最重要的还是教育品质,毕竟父母亲把架子送到培训机构来,还是要看成绩,成绩不行,他就走了。所以在这一块,我们下了相当大的功夫。因此我们的续班率都可以做到90%以上。
腾跃:在台湾,如何应对行业龙头的竞争?
杨基:台湾有一些龙头机构,其实这个画面很可爱,跟大陆的现象不太一样。以前所有台湾培训行业的龙头基本上都在补习一条街,有趣的是什么?这些培训机构往往出去开分校时,都发生了一个很妙的问题——没办法进行下去。
以前我不懂为什么。在这几年,跟大陆同行接触多了之后,我发现两岸培训机构的经营管理差距好大。大陆的培训机构,是企业化的规模在经营,但是台湾的培训机构虽然是龙头,却很少有一套好的制度,你要开很多分校的时候,只靠人是不行的。没有一个好的制度或一个学校没有好的文化的时候,分校往往都是不容易成功。
腾跃:你怎么看培训机构人员流失问题?
杨基:一个员工会离开,无非三点,第一个收入太低了,第二个看不到未来,第三个是没有认同感。很多人都在说薪酬制度,我常讲薪酬制度最简单就两点,不要太复杂,你只要让每一个伙伴知道他做什么事可以领多少钱,或者是他想领多少钱他知道要做到什么事情。在这两句话的原则之下,什么事情都能解决掉。
特别是在小学校,薪酬结构很重要吗?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什么?员工之间的经营,还有校长本人的修为,其实就足以带领一个小机构可以做到很好。
腾跃:在大陆,培训行业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很难与公立学校比,在台湾有这个问题吗?
杨基:台湾反而是相反的,台湾最好的老师都在培训机构,因为薪酬比公立学校高好几倍。真正能力很强的人,基本上都会出来到培训机构,因为早期台湾的培训机构都是走名师路线,一个培训机构的核心价值几乎都在名师身上,所以收入基本上都是名师拿走了。
腾跃:你觉得台湾培训机构有哪些值得大陆同行学习?
杨基:现在大陆学校大部分地方都已经超过了台湾,要说学习,简单来说,可能只有两个地方,第一个是老师上课的表现力,对培训机构来讲,讲台应该是舞台,当然一个老师到台上去,他不是只是教懂学生而已,而要能够有渲染力去感动孩子。第二个就是比较精细化的管理,这个跟文化有关系,也跟竞争压力有关。台湾这种刀刀见血的竞争环境,大家都在想办法如何做到最精细,别人不做的我都想办法要来做。
腾跃:你理想中的教育培训机构是什么样的?
杨基:一个能够真正发生自内心,想要帮助孩子的机构,我觉得就是理想的机构,而且是真的不只有想而已,还能够有很多的配套去把它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