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真格基金投资合伙人冯新在出席“123中国民办教育管理年会”时旗帜鲜明地表示,“互联网教育要向传统教育学习”。
互联网教育面临两大困境。第一个困境是互联网教育的学习完成率非常低,作为一个教育产品在自身的逻辑上都不能完成自洽。网上有大量的优质课程,但背后的完成率非常低,通常都在3%~10%之间。这样的完成率体现的人性是什么?越免费越没有门槛越不愿意学,跟内容本身的价值没有任何的正相关。
第二个困境是没有盈利模式。一个线下培训机构开的课程,一年收几千到几万块钱都有人买单,但录成视频放到网上,大家付几百块就能得到,就再也没有人愿意花几千块买这个东西了。互联网本身的属性就是要“低成本、无障碍、无国界”地进行信息的传播,而且倾向于边际成本为零来进行传播。
出现困境的根本原因是互联网教育所营造的学习情景不成立。它完全建立在对人性的错误假设上,就是人人都爱学习,人人都会自主学习,人人都能通过自律来完成学习。而建立在认为人可以自主完成学习过程的人性假设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人都有惰性。
与互联网教育不同,传统教育意识到惰性对人学习的影响,通过建立吸引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最大限度保证学习效果。
吸引力系统:比如说考上北大,北大的学籍非常有吸引力,从此可以使用北大所有的教学设施。还有好的文体活动、学术讲座,优秀的名师,勤奋的同学,各种竞赛、证书等等。当你离开北大的时候,会有毕业证。这是一所大学提供的真正的有吸引力的东西。
所以学籍资格、可自由且排他使用的教学设施设备(教室、图书馆、实验室、宿舍、食堂、体育场、运动馆、音乐馆、电影院)、校园社团活动、文化体育活动、学术讲座、名师、勤奋且聪明的同学、各种表彰奖励、各类资格证书以及毕业证书、学位证书等构成了传统教育的吸引力系统。
压力系统:想考上北大就要经历高考的激烈拼杀,这需要巨大的付出。考上北大要准备学费生活费,对贫困家庭的学生也是不小的压力。然后被分配到班级和集体宿舍,班级制和集体住宿同样是一个压力体系。同学是双刃剑,一方面优秀的同学是吸引力所在,因为每个人都愿意跟优秀的人通行;另一方面优秀的同学也是压力所在。最后还有考评制度,各种各样的惩戒措施以及论文的答辩等等,都会给学生带来压力。
所以入学门槛(中考\高考)、学费、班级制、集体住宿制、考勤、各种违纪惩戒措施、作业、成绩考核、论文答辩等构成了传统教育的压力系统。
综上,传统教育在学校设计了一系列的吸引力和压力系统,最终把人放在吸引力系统(胡萝卜)和压力系统(大棒)之间,一边是胡萝卜,一边是大棒。有多少人能摆脱这两个系统的控制呢?极少,体制内很少有人退学。
传统教育体系基于人性惰性的假设而设计的吸引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是保证高完成率的关键,规模化地解决了人类系统解决教育的问题。它实际上代表了人类工业文明时代对教育规律,对人性和社会游戏规则的一个法则。它是比较成功的,当然并不完美,比如应试导向的特点异化了整个教育的本质。但用互联网的方式能否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大家思考。
教学体验不是传统教育取得成功的保证。因为很多人走入社会后,对老师的印象变得非常模糊。所以教学体系,也就是产品体验,这个环节并没有成为关键因素。现在很多人做互联网教育把大部分把精力放在产品环境里,试图从产品层面破解困境。产品体验无疑是重要的,但仅靠产品体验也是不解决问题的。
互联网教育在商业上取得成功的关键是要向传统教育学习,设计出互联网教育的吸引力和压力模型,这个模型的中间才是产品体验。产品体验不解决,吸引力系统和压力系统没有承载;只有吸引力和压力也不行,所有的理想都要通过现实主义手段来实现。
互联网将彻底改造人类工业文明时代留下的教育体系,这个大趋势毋庸置疑。但是这个改造的过程将是漫长的,不会一夜完成。人们学习方式的改变以及采用新学习方式带来的学习效率的改变、学习成果的呈现都需要时间。同时,互联网不是万能的,传统教育体系依然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在某些环节永远不可能被互联网代替。
互联网改变教育是大趋势,但有一点需要注意,当走上互联网改造中国教育产业这条路后,节奏感非常重要。互联网教育本身就是学习最前沿的地方,是激流所在,如果再采取激进的措施失败率会更高。在高风险领域,保守派有更高的生存概率。一方面要看到互联网的价值,一方面要看到互联网的边界。这世界上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有边界的,工业化思维有边界难道互联网没有边界吗?
互联网对教育的改造将是漫长的、渗透的融合过程。真正的教育革命并不是互联网教育本身,而是基于互联网教育在教育领域对教育方式、学习理念和学习方式上的真正变革,技术并不是根本的。可能一百年以后人类不再学习“教育”这个词了,只有学习本身还存在。
人类的学习方式一定会被互联网彻底变革掉,“以施教者为中心”的方式将面临“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式的严峻挑战。此刻,我们正站在互联网改造人类学习方式的历史起点上,任何预言,包括“明年互联网教育泡沫破灭不破灭”都不用在意。
教育将死,学习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