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网-辅导圈1对1领域第三方资讯分享平台
  • 1
  • 2
  • 3
  • 4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达人

韩少云:我是如何一步步把达内搭建起来的
作者:原创 来源:本站 点击数:1350 更新时间:2014/7/16 17:16:07

 达内科技是一家致力于中国高端IT培训的教育机构,公司创立于2001年,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后,达内科技迎来了自己比较好的时代,2014年4月3日达内科技正式在美国纳斯达克上调,交易代码TEDU,发行价为9美元美元,开盘价为9.86美元,较发行价上涨9.56%。在线教育目前正在风口之下,达内科技又将怎样迎接这波浪潮。《创业家杂志》&i黑马网为此采访了这家“老牌”教育培训机构,以下为达内科技CEO韩少云在接受采访时的口述整理:

 
 
        达内公司的诞生,跟我自己的教育背景和工作经历有紧密关系:1989年我考进吉林大学,学计算机专业,1993年毕业以后一直从事这个领域的工作。工作前两年在首钢,做跟软件有关的事情。1995年,我在亚信刚成立第二年的时候加入,那时候公司才30多个人。我从程序员开始做,做到部门经理、事业部的副总工、总监等,一直到2002年初。
 
        亚信是中国最早做互联网软件的公司之一,我在亚信所接触的软件技术跟互联网技术是结合非常紧密的系统,别的小公司都没机会学习,但是我们在亚信就有机会。这段工作经历带给我扎实的IT软件技术功底,是我后来做IT培训成功的很重要原因。
 
        做培训·为企业教出合适的人
 
        我在亚信的时候经常去招聘、面试,让我头疼的是招不到合适的人。我发现大学里出来的学生没法马上满足企业的需求,就在想,如果有人去办一个培训机构,把这些人教一教,他再去找工作的话,成功率会大很多。我看到了商机,社会有这样的需求。
 
        我把市场上的IT培训机构研究了一圈。当时新东方、北大青鸟在做培训,有些学院派,比如中科院、清华大学,或者挂着清华大学名义的一些机构也在做。当时北大青鸟引进了印度APTECH,主要是面向高中生来做培训,广告上说要把厨师、电焊工都培训成软件工程师,把蓝领培养成白领。
 
        我想,办一个面向大学生的中高端的IT培训,是比较符合逻辑的。当时我考虑的定价,早期是每个学员收10000元到13800元,招1万人就能做1个亿。真正做起来可能没那么容易,就先从几十人、几百人开始。我是2002年9月出来创业的,真正开始招生是从2003年春节以后,通常这个时间是培训业的旺季,我们第一期班差不多招了48个人,主要是北京生源。
 
        早期的推广方式主要是报纸广告,我们选的报纸是《前程无忧》和《北京人才报》,每次用六分之一版,一周投4000到5000块钱就好了。一个月投4万块钱的广告,招了四、五十个人。当时各个培训机构基本上都是这么做的,就看谁更有吸引力。
 
        我们在2003年9月份拿到了IDG的第一笔风险投资。当时投资人喜欢纯互联网的公司,像我们这种传统的不招待见,处处碰壁,实际上我们找了差不多上百家风投才获得这样一份收获。总有识货的人,他就喜欢你,或者你做的事情。我们找风险投资,就说明我们愿意把股份出让给别人,我们不是在做生意,我们是在做事业。
 
        第一年,我们能够做到500万元销售收入,在创业公司里面已经算比较成功的。当时IDG问过我们,让描述未来我们要做的事情。我们一个学员能收1万,招1万个人能做1个亿,招5万个人就能做5个亿,基本上做到5个亿就可以上市——说起来好像还是挺容易的。5万个人,中国这么大,每年毕业生都好几百万人。IDG觉得差不多,早期的投资者不可能非常挑剔。当然他们早期也有些质疑,比如等我们规模扩大以后,教师团队怎么去建设。一线城市找合适的人相对容易,到了二、三线城市,怎么再找到这样一批人?他们担心的是规模化效应,IDG内部也有投委会,近一半人有点反对,另外一半多一点点的人同意,最后还是投了。
 
        我们的投资人是现在的IDG合伙人李建光,当时他投了一点钱,50万美元,就占了30%的股份。我们不惜把这么多股份贱买,你可以看出我们是在做生意还是做事业。那阵子人民币还是很值钱的,50万美元约合400万人民币,放到现在也是千万元的量级,那时IDG才2个亿的盘子。
 
        做创新·先就业后付款
 
        拿到钱之后就有机会扩张了,第二年我们就开始进军上海,第三年就去了广州,在2004到2005年,广州扩张一个教学点需要100万元人民币,当时算便宜的。但那时候的电脑比较贵,房租便宜。公司营收第一年500万,第二年1000万,第三年1500万,到第四年(2006年)差不多有5000到6000万的样子。当时我们只有5个教学点,差不多一个点能实现1000万元的收入。
 
        我们早期的利润率还是蛮高的,毛利能到20%或25%。当时描绘的前景之一就是互联网教学,或者叫远程教学。2006年为什么增长那么快,就是我们采用了O2O的远程教学模式。虽然O2O把教师的瓶颈解决了,但我们还是一个线下的生意,还要去建中心,online和offline结合嘛。做培训的生意不能太快,要去租场地,建培训教室,还要招管理人员、销售人员,扩张太快的话教学质量会有问题,学生满意度会降低。
 
        达内是个创新的公司,我们有创新的基因。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总会遇到瓶颈和挑战,比如快速扩张过程中,早期讲师的瓶颈,我们用远程教育的方式解决掉了。客户就是穷怎么办?很多人买不起课程,我们就可以采取赊销的方式。我们当初的口号是:“零首付抵押金,先就业后付款”。用这种赊销的方式,不管有钱没钱的学生都能来。这个风险挺大,有应收帐款的问题,有坏账的问题。我怎么敢做这件事情?就是因为对我们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是有信心的,学生顺利就业了,怎么会不还钱?
 
        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好东西总是能做成功的。在2006年之前,你要学习得先交钱,到2006年我们采取分期付款方式,在教学点跟着老师面授的先交13800元,远程同步班学习的可以分期付款。实际上从效果来讲是完全一样的,刚开始学生肯定有心理上的顾虑,当时第一期班可能报了有50个学生,其中有两个学生退了,不愿意接受这种方式。我后来又推广到外地的中心,比如南京、杭州,也是分期付款的方式。设计这套模式的时候,我思考过它的阻力在哪儿,主要是怎么解决互动的问题,我想配个助教就好了。先有成功的样板,用样板说话。对学生来讲,分期付款有优势,等到证明教学效果没问题,慢慢羊群效应就出来了。
 
        2006年达内正式开设杭州、南京两个分中心,到2008年公司营收实现一个亿了,净利差不多有2000万左右。2008年我们拿的B轮融资,B轮估值也就5000多万美金,不到一个亿。到2009年金融危机,又有猪流感,我们把脚步放慢。2009年是公司成立以来唯一一年营收增速下降的,主要跟猪流感有关系。当时我们在大学里面招生的比例差不多占到40%,很多大学当时因为猪流感不让人群聚集,学生不让出校门,不能参加培训了。
 
        做产品·主抓课程和师资
 
        达内对课程研发投入是很大的,要把最新的技术融合进来。远程教学最大挑战就是怎么跟学生互动,我们希望把我们的课程研发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把所有的技术情况,包括学员想问的问题我都预先囊括了,要根据学生日常会遇到的问题把课件做好。
 
        实际上我们的成功在于教学体系很科学,能够让差的人也能学会,好的人能够如虎添翼。我们花重金研发了E-learning系统,叫做TTS(Tarena Teaching System,达内教学系统),后来逐渐完善这套系统。比如课程设计、讲师、教学体系、辅导员等,实际上到2010年、2011年左右才成为一个比较完备的体系。TTS现在还要升级,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
 
        我们把讲师的瓶颈解决掉了,线下还有管理和销售人员的瓶颈没有解决掉。要开店必须有20个人到位,得有人管理。我们这种分校,比如说一个学校可能有七、八个销售。助教最好解决,难点主要是销售人员、管理人员。团队增长跟不上,找不到合适的人。我认为首先要确保现有体系的质量,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再去扩张。
 
        由于我对IT行业看得比较清楚,我们的课程设计方面肯定就有优势,课程设计我都是亲自操刀的。师资团队的建设方面我也要亲自把关,我们的师资配备是比较强的。因为我懂技术,更注重把产品质量做好,通过口碑去做营销。
 
        优秀的讲师,标准是两个:一个是技术功底深,第二是表达能力好。表达能力是最重要的,是先决条件,技术很强但没有表达能力也不行。我们在企业中找合适的人做老师,类似亚信这样的公司,主要是北京为主。差不多一个课程方向有6、7个人。现在达内有十几个课程方向,70多个讲师。学生是很挑剔的,我们觉得合适的老师,学生不一定能听得懂他讲课。
 
        老师是专职授课的,他们的收入是基本工资加上讲课费,再加上学生评分的奖金。我们是取最大值,比如说你没课,也要发基本工资。比如一个老师基本工资10000元,讲课讲了20天,20乘以800,就是16000元讲课费。中国人有时候基本工资给的高他有安全感,高底薪加上讲课费,我们就有优势。
 
        我们跟新东方的基因是完全一样的,比较重视教学质量,创始人早期也是亲自上课堂去教书的,就会理解教书的难处,理解学生,了解客户的学习状况,也对老师比较重视。我们的老师薪资在整个体系里面是最高的,真正做到了尊师重教,重视人才,公司的产品才有生命力。产品有了生命力,教学有了保证,自然教出来的学生就不同,成功率就高,口碑就好,就会良性循环了。
 
        做上市·扩张要量力而行
 
        我们量力而行,什么时候该扩张,重点工作在哪里,我们看得比较清楚。创业重要的是对公司有没有正确的评估和把控,或者CEO有没有把时间花在正确的事上。比如说2006年我们开的中心已经有了北上广,新增的就是杭州和南京两个中心,规模还是相对比较小的,还是在管控之下的,到2007年再去扩张三、四个点。我们扩张的速度非常稳,不会说一下子开几十家、几百家。我们希望开一个成一个,追求质量,这是需要时间的。
 
        2011年到2014年,这三年最重要的变化就是上市。我们一直还是挺规范的,2003年我们就引入投资了,没有分过红。我们也不需要做什么准备,从2012年开始请“四大”过来审计,就顺其自然上市了。
 
        我们现在的产品线一共是11个,每个方向都有教学总监,11个方向的团队又是一个统一管理的团队。哪几个产品线有好的经验,可以复制到其他团队去。
 
        我们现在开始做非IT的培训。现在全国34个城市都有我们的团队和业务在那里。理论上讲,我们一个产品方向在每个城市都可以开一个中心。比如说北京有11个产品,就有11个中心,理论上讲上海也可以开11个,南京、武汉都可以开11个。11个产品线乘以34个城市,就是300多个中心,我们现在只开了97个,还有200多个点可以做。未来第一战略就是把这200个点布完,还要考虑两年以后、三年以后、五年以后,这些点布完了怎么办。现在二线城市做得差不多了,要开发出适合三线城市的产品,比如说会计。Java、IT不一定适合三线城市,会计和平面网页设计是适合三线城市的,还有营销也适合。
 
        我们现在还是叫online和offline结合的模式,未来要做纯粹的在线教育,不依赖于offline。线上线下面向的人群是不一样的,现在面向的是这种新新人类,他们找工作之前的岗前培训。未来我们的学生就业了,在职的人群有知识更新的需求,又不能回到我们的教室里面学,就用纯在线的方式教学。
 
        口述:达内科技CEO 韩少云

        整理:《创业家杂志》记者 王赫
分享到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豫ICP备13014756号-1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