蜜蜂网-辅导圈1对1领域第三方资讯分享平台
  • 1
  • 2
  • 3
  • 4

您的位置:网站首页 >> 营销 >> 营销策略

想玩转社会化营销?先学会利用玩笑和活动
作者:原创 来源:本站 点击数:1322 更新时间:2014/7/8 10:33:11

 社交网络将人们的需求汇聚起来,等待着企业来提供服务。但如何利用好庞大的社交网络,为企业发展寻求新的动力;如何为企业和创业的人们带来更多社交红利?

        i黑马对这本书进行了摘录,来看看怎么用玩笑和活动来实现疯传,能给教育企业的社会化营销带来哪些启示?
 
        大节点+自娱现象+获利冲动
 
        在信息已经自如地跨平台流动在微博、微信等不同社交网络的大背景下,第一个典型模型出现在大节点、自娱现象、获利冲动,及互动补贴的组合中。有影响力的大节点,加上爆发起来迅速扩散的自娱现象、因为获利冲动而展开的运营活动,被有效组合在一起,从微博、微信、QQ空间中带走海量的互动补贴。
 
        以2014年春节期间大家极为关注的微信红包为例,我们可以看到:
 
        参与收和发红包的是活跃的互联网人群,这个围绕在微信上典型的影响力人群,将他们关于红包的讨论和描述迅速辐射到了周围人群,加上春节期间大规模线下流动,影响力最终扩展到了全国。
 
        虽然每次红包的数额都不等,绝大多数人随机抢到几元几角而已。所开心的,正在一个“抢”字,就像游戏一样,迅速扩散的同时也方便每一个人参与和复制——自娱现象在扩散中扮演了巨大的作用,获利冲动则吸引了对于互联网产品不敏感的其他人群。
 
        最终,以微信红包为表象的支付功能,从微信中获得了强有力的社交补贴。如果按照正常发展,想要获得数百万乃至千万以上绑定银行卡的支付用户,可能需要数年之功,现在,一个数周的全民游戏就完全做到了。
 
        将微信红包和嘀嘀打车再次联合起来,我们还将发现组合中的另一种效应:自娱现象推动微信红包成为春节期间最受欢迎、最欢乐的全民游戏,获利冲动则在打车减免费用中继续强化用户习惯于微信支付。前者扩散,后者转化并黏着。
 
        “大节点+自娱现象+获利冲动”组合是最为常见、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不仅仅是市场活动,也包括在产品中,如何激发优质用户所创造的优质内容的更大扩散。这是社交网络有利的一点——它们无差别地反馈在了产品创新、营销推广、日常运营中,也反馈在了一条细微的信息中,又最终形成了不可忽视的庞大结果。我们当然可以轻视于它们,却会在不经意间发现别人因此已经跑在了前头。
 
        当然,这个组合最适用于轻娱乐/轻松好玩的产品和应用或者事件、品牌等。这更容易快速流动开来,用户也更容易参与进来。从各大火爆的案例中,都能够看到这几个要素或其中部分要素的组合。
 
        在这个组合中有三个支点:
 
        有负责启动、创造的人群“大节点”,也就是从腾讯开始发散的互联网人群。每个品牌和企业、事件的大节点都不尽相同。一定不是等同于大号,等同于意见领袖。
 
        有负责扩散的节点“自娱现象”,有负责黏着和转化的“获利冲动”,关于自娱现象和获利冲动单独利弊的描述,《社交红利》修订版,文章第一章中提到的诸多效应、现象,在修订版中都做了深入展开。
 
        这里,我们可以对比自己,留出几个问题:
 
        在微信红包的事件中,谁是大节点?
 
        自娱现象是怎么发动的?哪些现象催生了自娱现象?
 
        获利冲动除了上面所述,还体现在哪些环节?
 
        如果你有答案,可以随时回复公众帐号,和我展开探讨。
 
        另一个我们没有展开探讨的话题,是自娱什么?或者疯传什么?这需要在信息层下巨大的功夫,而我们在《社交红利》中用了一个整章来讨论,在这里,我们用简单的“共鸣”、“共同的情感”来概括。就不再展开讨论,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查阅书本。
 
        这一组合模型,为我们看待和理解社交网络提供了新的视野。从数据中,我们已知每个细微的分享会汇聚起收益,但也知道,分享及互动这两个动作极其珍贵,用户吝啬于使用它们。也就不难理解,大部分值得观察的案例多以个案存在,而非期待中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能够获益的合作伙伴,确实屈指可数。
 
        我们将目光重新投回到第一章第三节上去,在这一节讨论到了“分享力”和“扩散力”。在一个简单的用户分享行为中,可以先拆解为三个小问题:
 
        1、 用户为什么要分享讨论关于“我”的产品和服务?
 
        2、 他/她在什么领域或人群中有着自己的影响力?
 
        3、 他/她是如何用自己的话语风格来表述这件事情的?
 
        这时,我们会发现,本书关于信息、关系链、互动之种种分析与探讨,大部分集中在了后面两个问题上——优化大节点(目标用户)发出的信息与互动,是推动力的具体体现,而对于分享力,我们会发现还处在另一种矛盾之中:自娱现象和获利冲动推动了分享,但仍非分享力本身。产品自身带给用户的体验是否超过预期,才是分享力的源泉。这点,并非是社交网络所能予以解决的,需要回到产品中去看。
 
        同样,在讨论自娱现象与获利冲动的组合中,围绕这两个特质所展开的活动本身,更会类似于第一章第三节图1-3-3中所看到的成长曲线中前端不断突起的小尖刺,当仅仅是将它们作为活动一样对待,能够带来的只是一个短暂的高峰,只有能够将之变成运营的基础(如获利冲动使用),和产品文化(如自娱现象的使用),融入构建“一套分享体系/文化”时,才能够实现最终的持续、稳定的目标。

分享到
2013-2029 Mifong.cn All Rights Reserved 蜜蜂网
免责申明:蜜蜂网信息均来自于网络搜索,登载此处出于第三方资讯交流学习 
本网站不承担由于内容的合法性及真实性所引起的一切争议和法律责任。
沟通联系微信:mifong-cn豫ICP备13014756号-1

扫一扫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