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睹民办学校的寒寒暖暖、生生死死,我们只能凭借“生亦有道,死亦为雄”的感慨,为后来者白描出一条汗泪交织的或直或曲的轨迹。并让这条浸满奋斗、激情、摸索、彷徨、踯躅、无奈甚至悲情的路,在我们依然继续的前行中,留下前车后辙的教训、经验、警惕和启迪……
正如托尔斯泰说的:幸福的家庭都是一样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同。民办学校在发展中也是如此,那些如今处于健康态的学校都有一些共性所在。如,原本就是教育人在办学,并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坚守着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的原则,做出了品质和特色,所以,活得很好。
再如,财团或财力雄厚的非教育人投资办学,因办学态度端正,因聘请了专家办学,因没有急功近利于商业回报,而是把社会责任放到首位,循教育之规,蹈管理之矩,所以,也必然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发展态势。纵观这些学校的生存之道,不外乎一条准则,走教育之大道,为社会而服务。
然而,我们今天必须要忍着痛苦,在不堪回首中回首,用曾经的“先驱”之教训,揭开民办学校如何走进败境的那些死路。
一、因管理不善而死
在初期阶段,在除了有点钱,其它“很穷”,不懂管理,更不懂办学的人在办学时,这样的问题不足为奇。尤其是在家族成员全面介入管理的民办学校中,更为突出。
曾有一所办在县郊的学校,启动时因周边学校资源缺乏,一时间迅速得以发展,生源超过了两千人。但好景不长,这位包工头出身、小学以下文化的董事长兼校长,携领了夫人、妻弟、三叔、二舅等系列管理团队,傲视聘来的教师,没有教育规律可循,只按家规家法治校。到后来,人去楼空时,他无奈中留下了一句话:如今的学校,只剩下食堂和超市赚钱了!
这只是诸多此类问题学校一例,而且,不仅是管理“不善”,更应该说的是,用心“不善”,所以,其败局从初始既定。
二、因路线走偏而死
曾有一所在90年代办的风生水起的大型高端民办学校,如今奄奄一息。但了解的人说,这位办学者很懂管理,尤其是善于把企业管理的思想和手段转用到学校中,并以严格、制度化、程序化着称。特别是在招生工作中,直接把企业销售的理念和方法运用到位,包括售前、售后的服务机制,无可挑剔。甚至把学校整体工作重心放在了“销售”中,连“教育教学”这一被其视为“生产车间”的地位都退居后位,信奉着“招生工作是学校的生命线”。
事实上,在民办学校早期发展中,因新生事物的新鲜,这所学校每年都能创造很好的招生业绩,但同时也在创造着“退生”业绩。当然,在动态平衡或动态增长中,那几年的日子还过得可以。后来的厄运是因为此路走偏了,没有尊重教育规律,走进了几乎是纯商业的轨道。所以,被教育和社会抛弃是其必然的死局。
三、因盲目扩张而死
扩张和发展未必是一回事,做强与做大需要排序。这是一些民办学校曾经走集团化发展中留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即便是一些有投资保证的学校,若第一所学校还没有做扎实,没有把教育核心竞争力做到位,没有把管理平台构建的很牢固,也没有做好集团化机制的准备,只是因为有钱就着手于规模扩张。这显然是违背了“先做强后做大”的发展原则,尽管用市场语言说,这是抢占先机。但教育毕竟与企业不同,教育不允许尝试,学校所面对的受教育对象不可以“错了再重来”。
回望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在国内泛起的几个大型民办教育集团,其中,在2005年前后陆续倒闭的案例中,尽管死因不同,但在心态膨胀这点上大同小异,而且,都属于“脚跟没站稳就开始往前跑”的问题。
四、因滚动发展而死
滚动发展是一个很好听的术语。然而,若去认真审定,这一概念本身就是问题。因为,一旦不滚动就出问题,就如自行车的道理一样,停下就会倒下。这样的案例出现在早期民办学校收取贮备金的模式下,是非健康态的资金运行问题。我们暂且不论这样的模式是否触及违法集资问题,只是从学校内部办学资金运行的危险性,以及先后无一例外都倒闭了的这类民办学校的事实,就足以说明问题。此路不通。
五、因等待不前而死
或许这属于慢性自杀的问题。但这样的民办学校至今仍在,究其原因,无非是日子还能过得去,是怀揣着“小富即安”的心态。这和那些患有慢性疾病的人心态类似,没有急症下的危机感,不知和不会审时度势预测民办学校的未来竞争走向。一旦身边的公办教育“大力发展”了,一旦其它民办学校破局而出了,才惶惶然不知败局何来。
但可喜的是,近年来,一些取费较低、办学艰难的民办学校正在觉醒,正在课堂改革上寻找突破口。这些学校正在如火如荼进行着高效课堂的教改行动,充分明喻了“穷则思变”的道理,当然,也是在拒绝等待的思维下找到一条最好的活路。
六、因低位循环而死
一直以来,低位循环模式下的民办学校不在少数。有时甚至只能用“浅呼吸状态”来表述此类学校的生命态。低位循环的特点是“收费低、教师工资低、教学质量低”,而且,这样的学校多为乡村民办学校或城市农民工子弟学校,是属于填补公办教育资源不足所出现的民办学校。所以,明显的危机就是,当公办教育得以发展后,第一个冲击波危及的就是这样的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