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消息,由于仍未提交2012年财报,经历了颇多波折的安博正式在纽交所退市,进入OTCBB(场外柜台交易系统交易,即粉单市场)。对于中国教育行业的从业者和相关投资机构而言,安博毫无疑问是一个典型案例:以纯粹财务的手段并购,打包上市,最终黯然退市。这个案例背后,能够带给行业什么启示?
先来看看过去的五年里,安博都经历了些什么:
安博教育创立于1999年,初期业务主要为铺设网络教育平台,完成了多轮融资。2007年到2010年,以“终身教育”为理念,安博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并购,从职业教育、到K12培训机构,再到全日制学校,产业链相当长。并购中,安博一般挑选当地前三名的培训机构,谈判的前提条件是“一半现金,一半股权,一起上市”,由于教育培训行业的分散性,很多区域性机构难以规模化发展。彼时,新东方上市之后,节节攀升的股价,对这些机构创始人而言,无疑有着相当大的诱惑力。至2010年9月30日,安博收购近30起,耗资超过14亿元。
2010年安博上市,美股市场基本面良好,股价一度攀升至每股14美元,但2011年,随着中概股危机,安博股价下跌至8美元附近。2012年5月,安博宣布,因调整部分软件销售营收确认及坏账,无法如期递交年报,股价大幅下滑;2012年7月,安博Q1季报显示,其职业教育增速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上任仅8个月的CFO离职,股价跌至2美元左右。
股价跳水之后,由并购整合至一起的硕大的安博,危机开始浮现,最先从远离北京总部的湖南开始。安博收购的长沙同升湖学校创始人、长沙亚兴置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忠和对媒体爆料:“安博的收购是一场骗局。”据王忠和介绍,安博与亚兴置业签订协议,以“一半现金+一半股票”方式收购了同升湖学校。安博承诺,原始股上市可实现3~5倍的溢价,王忠和手中所持的股票价值将达2.5亿~4.2亿元。
据美国证监会的规定和安博收购时的承诺,存托凭证在上市后180天锁定期结束后便可转为股票自由交易。王忠和称,在锁定期结束后,安博没有理睬他转股的要求,不予办理。
2012年初,安博教育股价一直在2.3美元/股附近波动,这进一步刺激了“被打包”的区域机构创始人。以王忠和为例,原本价值8388万元的等值股票其市场价值已缩水至1800万元。资产缩水的同时,双方矛盾也在扩大——王忠和表示,协议中,亚兴置业保留了学校30%的举办权,但实际上安博已经禁止他踏入学校。
2013年初,安博教育遭遇了美国投资者的诉讼,诉讼其财务造假行为。
但安博对于这些明显并不重视:安博集团副总裁黄钢对媒体表示:“这些学校去爆料,和安博在品牌整合方面做的事情关系不大。安博的并购整合会让一些团队离开,竞才修业的创始人团队已经退出安博了。你100%卖给我了,我愿意改成什么就改成什么。”
2012年开始,安博对外界种种质疑都不再回应,且没有披露过财务数据。2013年初,安博股价跌至1美元下方,濒临退市。
安博大股东是三家基金Macquarie、GLAsia和Avenue,持股过半。在一桩投资之中,基金利益最大化的方式,是股价上涨之后,二级市场的退出。而安博股价的暴跌引发的后果之一,就是机构股东和管理层之间的矛盾愈发突出,才有了后来一系列的博弈。
安博的模式一定走不通吗?未必
靠并购区域优质机构做大做强,在教育培训行业并非一条死路。黄钢也对媒体表过,安博的榜样是宝洁。以宝洁的模式,母公司的品牌足够强势,对旗下各个子品牌能提供品牌和系统的支持,使得较长产业链上的不同层次品牌,都能够在宝洁的大旗下各自发展。在教育行业,这个模式可以复制。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儿?
第一,在教育培训行业,一个品牌的塑造,其品牌搭建、口碑、影响力的形成,都需要数年的时间,如今,业内公认的全国性教育品牌,也只有新东方一家。作为一个历史不长的品牌,安博教育的母品牌,在被并购机构所在区域,比如湖南省,是一个弱势品牌,其影响力远远弱于被收购的子品牌。母品牌无法提供背书,和有效的管理体系,是“安博模式”遭遇的第一道门槛。
另外,安博教育还强制被收购机构创始人在18个月内离开原机构(或至集团任职,但考虑到区域性原因,可能性较低),教育是对管理者高度依赖的行业,一家区域型机构的基因和运营,受到创始人深刻的影响,创始人的出走,本身就会令一家机构动荡。
何况,股价下跌,创始人看着自己的全部身家缩水九成,难以接受,所以才通过媒体、诉讼等极端方式,去追讨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