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大热,在线教育发展势头越显火爆。某新品上线、某巨头投资、某项目几轮融资等等这类新闻,几乎从未断过。近段时间,有几家平台还齐齐走上荧屏,做起了高大上的电视广告。作为K12在线教育的关注者,笔者确实为行业百家争鸣、勃勃生机的景象感到欣慰和振奋。但在欣慰和振奋之余,笔者更多的情绪则是焦虑和担忧。
对于目前看似火爆的发展,笔者隐约觉出了行业的浮躁:K12领域的“互联网+教育”,有些模式过度强调颠覆,过于急功近利,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目的,没有真正解决甚至没有正确引导中小学生用户的需求。笔者认为,做面向中小学生的在线教育,要有敬畏之心,要做好功能定位:它是对传统教育的补充,而不是颠覆。
在线教育现状:看似火爆,实则浮躁
在线教育都在做什么?社交,视频,题库,家教,2B、2C、O2O……有的解决教的问题,有的解决学的问题,有的帮学生搞定作业,有的帮家长找到家教……其中曝光度最大、最受资本青睐的,要数家教O2O和搜题类的产品。
先说最近在电视上很火的搜题APP。它在做什么?拍照搜题。学生遇到不会的题目,手机一拍,答案就出来了,确实很方便。对学生来说,可谓无所不能的“作业神器”。但是,当学校教师想方设法要“撕掉”参考答案时,我们在线教育却要让学生更方便、更高效地得到答案?这种在线教育产品若是给家长用还好,若是学生自己用,或许只会滋长惰性,误了学习。
也许搜题APP初衷是提供知识点和解题思路的详解,可中小学生自主性差,你敢给他答案,他就敢直接抄在作业本上,应付完差事就去玩了,谁还愿意主动去学?学校和家长为什么会抵制?就是因为它与教育倡导的主动思考、独立完成作业几乎背道而驰。没有正确引导学生的需求,还谈何满足需求?
再说家教O2O。笔者对此类模式还是比较看好的,起码它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了桥梁,满足家长和学生找家教的需求。但是,它真能帮学生找到所谓的好老师吗?找到好老师,成绩就能提升了吗?这其中还是有太多难以控制的变量。
另外,虽然在找老师这件事上效率提高了,可老师进家辅导学生,仍是有大量的重复劳动和资源浪费,真正涉及到教和学的环节,效率其实并没有提高。而且,该模式能够满足的用户仅局限于城市家庭,对于教育资源原本就少、就差的农村学生来说,要让好老师下乡辅导,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有电脑、有手机,如果是这种模式,他们也没法享受到“互联网+教育”的恩惠。农村学生的需求该如何满足?
在线教育目的:不是颠覆,而是补充
从上面两种模式的逻辑来看,他们在做“互联网+教育”时,想的应该是如何颠覆传统,通过颠覆的方式,与传统教育培训机构争生源、争师资、争盈利。他们确实做到了。但是,难道做“互联网+”就是为了创造轰动的颠覆效应?
笔者始终认为,无论在任何行业,互联网只能作为一种“+”的辅助手段。它的目的不是颠覆,而是要让传统服务如虎添翼,通过低门槛、低成本、更高效、更普及的方式,补充传统行业的不足,让更多人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在线教育,“互联网+教育”,它的目的就应该是补充传统教育教学,而绝不是颠覆。尤其是在K12领域,我们应该着重解决两大问题:
一是如何服务更多的学生,即通过互联网把优质的教育资源覆盖到传统机构未能充分触及的地方;
二是如何提供更多,即借助互联网把学校或传统机构未能提供的东西带给学生。这便是补充,这便是要正确且极大限度地发挥互联网精神,实现教育的公平与共享。
这两大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笔者认为,在线教育所能做的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措施,应该是:创造能够让更多人轻松获取、同时又能补充传统线下教学的优质资源,即生产内容!
在线教育的核心:生产内容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农村,内容才是所有学生的共同需求(包括学生的主观需求,也包括潜在但正确的需求),是学生最想通过在线学习获取的东西。也许学生很难清晰地表达他们的学习需求,但总结起来其实非常简单,也非常直接:一个能够方便自己在课外补充学习的平台,一些能够帮助自己查漏补缺的课程和习题。
做在线教育,应该以正确的需求出发,为用户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在这一点上,笔者非常赞同一家机构提出的理念——“价值为先”。这是一家名不见经传的低调小机构,叫青果教育。笔者跟青果教育的创始人毛军峰有过几次深度沟通,很多观点不谋而合。笔者曾经问过他为什么不赶时髦做搜题,他说两年前也想过这种模式,但最终仍然选择了做内容。避“轻”就“重”,选择在线教育最苦最累的内容生产,而放弃简单、来钱快的轻模式?他的说法是:只做对用户有价值的创新。这句话另笔者记忆深刻。不为颠覆,只为创造价值。对于像青果教育这样坚持初心、安静做内容的创业公司,笔者由衷地敬佩。
毛军峰还告诉笔者,从平台筹备上线,到如今线下拥有十多家直营及合作机构,青果教育的重心始终都放在内容的研发及输出上。而且他们不仅自己做内容,还联合全国各地的优秀教师一起做内容、录视频,再通过线下培训中心将内容输出到三四线城市。这种做法在快节奏的互联网圈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但却也是在线教育最最缺乏的可贵精神。
笔者认为,做教育就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做K12教育更应该谨慎入微。那些搜题APP确实更容易成功,但既然是做教育,还是应该回归到教育的本质上来。做内容、做“互联网+”,是要引导学生更高效地自主学习,而不是要方便学生偷懒。在线教育最好的用户体验应该是“我学会了”,而不是“我玩高兴了”。所以,在线教育机构,应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内容和资源的研发上,放在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上。
在线教育的意义:均衡教育资源。
为什么要做内容?内容研发不仅满足学生学的需求,也能解决教的问题。有了能够长久保存和广泛传播的视频课程,教师的大量重复劳动可以省去了,公立学校有了补充性的教学资源,相对弱势的二三四线城市培训机构也有了更好的质量保障。一举多得、多方共赢。
与玩互联网概念相比,做内容是一件苦活,耗时费力,盈利有限。但做内容却又是最有意义的细活。内容的研发和广泛输出,能助力推进教育资源的均衡分布,促进教育公平。它能更好地发挥“互联网+”的优势,体现在线教育的价值。
笔者希望在线教育创业者更多地去研究教育这件事儿,而不是一味地炒概念、求颠覆。所有的创新都应“价值为先”,通过互联网创造价值、传递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