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教育行业
转型线上的战役已然打响
2020年伊始,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教育行业的线下培训带来“迎头痛击”,受冲击的程度如何,我们可以从教育部、各级教育厅和教育局的应对策略中得到基本解答:
-
1月23日,教育部发通知强调,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在疫情流行期间原则上不举办大型聚集性活动和考试等;
-
1月27日,为阻断疫情的蔓延,教育部下发通知,要求2020年春季学期延期开学;
-
1月29日,教育部再次发文称,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各网络视听平台应该通过优势技术赋能在线教育;
-
1月30日,教育部再度下发通知,明确要求各培训机构取消线下课程;
-
2月4日,教育部再次发布通知,提醒各地学校、教培机构,在各地原计划的正式开学日(一般为2月16日)之前,不要提前开始新学期课程网上教学。
延期开学、严禁开展线下活动等政策陆续颁布,全国线下教培机构也随之按下“暂停键”。为了活下去,教育从业者纷纷将目光聚焦到线上,在线教育在一夜之间成为众人的焦点。
据在线直播解决方案提供商翼鸥教育创始人宋军波说,仅过年的这一天就有近一千家机构进行注册,这意味着仅一天就有至少一千家线下机构在考虑转型或增加在线业务。
可见,在疫情的冲击下,转型线上已成为主打线下业务的中小教育机构的重要自救渠道。
然而,从没接触过线上领域的机构们,要如何转型线上呢?下面我们一起来探讨下线下教培“转型线上”的正确姿势。
“不打无准备的战”
线下机构转型线上需要思考的问题
在转型之前,各大教育机构不妨先思考以下6个问题:
1、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搬到线上?
线上和线下教学的最大区别就在于教学内容上。担任某培训机构的法律顾问沈忠辉律师对此作出的解释是:
“线上课程研究的重点是如何将知识更高效地传递给学员,这种方式更适合以应试为主,且有一定自制力的学员。”
“而线下的课程设计重点如何加强互动?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身心状态做出调整?班级的氛围如何营造?如何通过教师的人格魅力增加师生情感?所以,线下机构面向的是素质教育的学生和低幼年龄儿童。”
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线下课程都适合转线上,比如学科类机构特色是标准化的知识点,再加上一些复习课和答疑课,很容易转型线上课程;而游泳、STEAM等需要通过器材实践和动手,以及老师个性化指导和学生创新的课程,比较难以转型线上。
2、教师团队是否适合转线上?
机构在决定转型线上前,要对自己的教师队伍有充分且清晰的认识,你的教师团队是否具备直播教学所需要的控场能力、共情能力和感染力?能否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的教学方法与方式?
如果教师仅习惯线下的教学形式,线上教学未必能调起学生的积极性,从而达不到最佳效果。所以,你的教师团队也是不容忽视的关键。
3、运营团队是否具备在线运营的经验和能力?
运营一直是众多线下机构的短板,虽然有很多在线模式可供选择,但这之后的匹配问题也让人头痛。
在匹配前期,平移课程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技术投入和财力支持;运作中期,在适应方面又存在着很大的风险,因为一旦展示出来的效果不佳,在这个特殊时期,很容易就会造成用户的流失,让家长们迅速转向其他机构的产品。
所以,团队运营是非常关键的。如何快速进行引流和留存,如何更好地进行互动,都是线上运营必不可少的环节。
4、是否承担得起转型成本?
线上机构的成本大致包括这几个方面:
-
技术成本:APP、直播、工具等;
-
人力成本:教学团队、运营团队、销售人员;
-
研发成本:课程研发、技术研发等;
-
获客成本:搜索引擎、微信投放;
-
运营成本:课后辅导、客服等。
那么对于转型线上的机构来说,不仅要承担加速累积的线上成本,同时,还要承担线下机构的场地租金等各方面的费用消耗。特殊时期,盈利已成问题,成本更需节省。所以机构在转型前,要考虑这一行动所需要的成本,对于目前自身状况来说是否承担得起?
5、课程内容是否经得起PK?
本以为转战线上就能活下去,但却没有想过,线上的竞争情况更加激烈,并且将愈演愈烈。除了线下教培巨头杀入战场,以各地学校为主的“正规军”也无意之间加入战局。
面对这一竞争局面,你要靠什么和他们PK呢?那就要从课程内容入手了,首先要对自己的产品进行定位,不盲目跟随一些大机构的脚步,而是以差异化制胜。
6、线上技术是否跟得上?
线下课程中,老师只需准备白纸和空白黑板就可以讲课,然后再让学生做相应的例题就可以了。但是线上教学的环节很多,从开始的课程录制到开课、课程发布、学员观看、互动等涉及到很多问题,面对即时性突发问题时是否能得到保障。
所以,线上机构需要相关技术支撑。如何更有效地把课程内容和直播、录播等平台结合起来,规划出合理、有效的授课方式是培训机构必须考虑的问题。
线下机构如何转型线上?
互动、内容、招生、场景线上化
简单了解了线下机构转型前需要做的准备,接下来我们就来说说线下机构转型线上的具体方法。小编将其总结为“4个线上化”,如下:
1、师生互动线上化
疫情当前,全面停课已是必然,但要停多久,会出现集中退费潮吗?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在对近期的新型冠状肺炎思考时表示:如果新东方的线下培训班全部停课退费,就只有关门大吉这一个结局。龙头机构尚且如此,就更不要提羽翼尚不丰满的中小教培机构。
这个问题的确让线下教培机构从业人员彻夜难眠,但事实上退费危机不会马上爆发,一般而言大概会有2-4周的观望期,教育机构请充分利用好这个时间段,赶紧把师生互动启动起来,与学员、家长建立起连接,以此降低停课影响,避免大规模退费!
比如通过微信群告知学员、家长当下的安排及未来教学计划,包括布置一些亲子互动任务、布置一些习题测试、点评学员上传的图片和视频等。或者借助活动工具,在公众号内设置一些趣味测试,激活学员的学习热情,提升师生互动,维护学员关系。
2、内容线上化
与学员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后,下一步就要开拓线上学习内容了。当然,开通线上学习内容,目的不是为了销课而是为了更好的与学员保持联系,在这个阶段可以尝试录播课、图文语音直播讲座、公益讲座和视频直播课等,也能以此作为机构未来转型线上授课的试金石。
在这个阶段需要完成以下4个主要工作:
(1)寻找直播工具
很多同行都已经开始寻找直播工具了,这点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但在当下这个严峻的形势里,我们不能盲目,而是选择最适合自己的那一款直播工具。
目前市面上常用的直播模式分为四种,分别是录播课、图文语音直播、三分屏视频直播(老师、讲义、互动问答)和多人视频互动直播,这四种模式对于设备和网络的要求逐级提升。
(2)制定各个级别的线上教学体系和课件
每个机构的教师都会积累一定量的教学内容,但这些东西是无法直接在线上使用的。因为在线教育会把一个级别分成了不同年龄段的班型,保证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之间年龄差距不超过两岁,那么针对不同级别的教学体系和课件全部要重做。
(3)课后练习和服务的平台
线上和线下的区别就在于能否面对面完成某些服务,所以只有体系和课件还不行,如果想要给用户提供好的学习体验,还需要有自己的课后练习和服务的平台。
3、招生线上化
对于很大一部分线下机构来说,做线下招生、线下教学乃是轻车熟路,但是突然转线上就有点摸不着头脑,不知道如何进行线上运营推广、获客引流。
在这里就给大家简单分享下目前情况下线下机构的可行性建议:
(1)搭建品牌官网、公众号和小程序
如果想做线上招生可以先看一下是否有自己的品牌官网、公众号和小程序。
-
搭建品牌官网,上线属于自己的“线上校区”。一个适合自己机构且美观的官网能够给学员留下可靠的印象。
-
建立公众号和小程序可以承接在线招生所带来的流量,所以还没有申请公众号和小程序的机构,赶紧去注册。
(2)借助内部员工推广
所有的员工和忠实粉丝学员都是你的推广资源。让他们在分享、分销的同时获取佣金奖励,变相壮大你的销售团队。
以知名早教机构美吉姆为例,疫情来袭便开始精心筹备课程,随后利用官方微信、微博,全国500多个中心的1万多名员工自发在自己的社群、朋友圈传播。有了全员的自发卖力传播,免费课程上线不到24小时,就有近10万家庭在线申领了课程,并有近80%的申领者观看了课程。
(3)线上营销活动
可以借助营销工具,推出线上的营销活动去逐步替换掉一些成本高但招生效率低下的传统线下活动。活动盒子就拥有着丰富的活动模板,包含拼团、好友助力、抽奖、砸金蛋、大转盘、竞猜等多种玩法,好玩有趣,是吸引用户注意力的不二法宝。
活动盒子活动模板
4、场景线上化
直白的说,就是将整个线下学习场景转移到线上。这个过程需要借助在线学习平台,即网校系统。通过在线学习平台实现快速搭建、快速上线,把线下学习场景从招生获客、教学排课、课堂学习、师生互动、同学圈子、成绩排名、缴费退费的全环节、全流程通盘迁移到线上,实现线下的每一个场景,都可以在线上完成,达到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解决支付场景、并对应线下学习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但什么样的在线教学平台更合适,更匹配实际教学需求?我们可以从2个方面考量:一是软件、硬件技术问题,二是服务问题。
(1)软件、硬件技术问题
从技术角度说,要满足在线直播课堂,至少需要两点:
-
第一,稳定性,能够满足多人同时在线学习,不挂机、不卡顿且画面清晰;
-
第二,要覆盖完整的教学环节,包括课前考勤、课中答疑、学生举手提问,课后作业布置和批改等。尽可能要实现学习过程可追踪,学习结果可评估。
(2)服务问题
除了技术问题之外,一家机构的服务能力也是大家十分关心的。可以适当对学员提供一些增值服务,让学员对线上学习更加宽容,降低退费概率。
比如一些免费的课程、免费的学习资料、免费的课后咨询辅导等等,这样既能增加品牌效应,留住老用户,又能培养新用户使用习惯,以便于拉新。
结语
毫无疑问,这次疫情,给线下教培带来重大冲击,要想渡过难关转型线上是一条重要途径。但从长远来讲,无论是否进行线上课程,都要做好疫情期的学员服务,保持学员的粘性,这样才能在未来活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