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鑫曾坦言自己是一个有贪念的人,做不到很超然的不去看股价。
“我这人又愿意教学生,又不能完全做公益,最后就做了个教育企业。第一不伟大,第二不无私,第三还有贪念。”
目录
1、湖畔代表
2、挖掘需求
3、谁的过错
4、成就未来
5、星辰大海
湖畔代表
2008年,金融危机。
一群中国的企业家心情郁闷,来到不丹旅游。
他们发现不丹的人民,虽然不够富裕,但生活得很有幸福感。在路上,他们交流了很多关于信仰、信念、思想的话题。回程中,他们觉得经济环境这么复杂,中国企业都挺难的,自己应当做点什么,不如组织一个民营企业大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黄埔军校。
七年之后,湖畔大学成立,马云被推选为第一届校长。
2016年3月27日,杭州西溪。
湖畔大学第二届开学典礼拉开帷幕。
经过第一届的宣传造势,加上柳传志、马云、冯仑、郭广昌、史玉柱、沈国军、钱颖一、蔡洪滨、邵晓锋9大校董兼发起人的背书,湖畔大学俨然已经成为中国企业家学习最高的殿堂。
第二期的学员所在公司跨越了互联网、电商、云计算、文化娱乐、房地产、制造业、餐饮业、医药健康、高科技产业等领域,其中包括58同城姚劲波、喜马拉雅余建军、拉勾网许丹丹、虎扑程杭、科大讯飞胡郁、霍启文、西北贾国龙、汇量科技段威等。
教育行业只有好未来一家,张邦鑫被选为学员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他分享了创业经历和入学感想。
第一点体会,我觉得特别让我感觉到很踏实,内心也很有力量,也符合我内心感受的是湖畔提出来不是教大家成功,不是教大家去如何赚钱,而是教大家学会去学习这些失败的案例,不是教大家做一个特别大的企业,而是教大家学会做一个能活得久的企业。
我们公司就一直提出来质量比数量更重要,做强比做大更重要,内在比外在更重要。我们几乎很少谈商业、谈生意、谈赚钱,而是谈这种对于事业,就是我能深切感受到同学们对于事业以及对于这种使命感的执着。我想这也许是郑老师和马校长讲的选择合适的人。
因为共同的理念,湖畔选择了我们,我们选择了湖畔,我们都很幸运。
湖畔大学,贤者云集。
比好未来市值大、比张邦鑫优秀的人不乏其数,但成为学员代表的是好未来的张邦鑫。当然其中可能有乡村教师马云对教育的偏爱,但更多是湖畔对好未来、对张邦鑫的认可。
但同时,社会上对好未来、学而思的争议从未停歇。
挖掘需求
1993年,北京市首次提出改进小升初办法,取消区县统一组织的小学毕业考试,强调各种竞赛成绩与升学脱钩。
1998年,北京“小升初”政策中第一次出现“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不得招收择校生”的规定。但是,民办学校以及民办公助学校为了招收好学生,招生方式开始挑战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择校生、特长生、特色实验班、企业子弟入学、共建入学等多种优先入学途径轮番上演。
2011年北京小升初各渠道占比
在政策演变的过程中,越来越多的小学生家长都认清了形势,培训机构针对小升初的“家长会”以及他们身边的无数前车之鉴都证明:想要获得进入重点初中的机会,最简单粗暴也最公平的方式就是让孩子在各类竞赛中拿名次。
于是,“坑班”应用而生。
所谓“坑班”,是指公办名校自办或与社会机构合办、面向小学生的学科培训机构,可从中选拔优秀学生升入本校初中。
彼时,几乎各个名校都形成了自己对口的培训学校,清华附中有龙校,人大附中有仁华学校,101中学有金帆,北大附由于招生人数较少没有专属固定坑班,与各大教育培训机构均有合作关系。其中奥数是所有“坑班”教学的重点,其次是英语。
某培训机构大楼
数学刚好是张邦鑫起家的培训科目,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商机。
当时北京最大的奥赛是“迎春杯”,张邦鑫就做了一个相应的产品,打着“迎春杯”比赛复习班的旗号,把历年的考试题目进行分类,有针对性地训练。还特地花了1500元,在《北京晚报》上打了一块很小的广告,结果出乎意料地吸引来了100个学生,每个学生收1500元,一下子就收了15万的学费。
初尝甜头后,张邦鑫更加确定了奥数的培训方向。他开始动起了奥赛代理权的主意,经过几番软磨硬泡,最后拿到了清华“同方杯”奥赛的代理权。凭借清华“同方杯”的背书,学而思逐渐在北京的奥数届站稳脚跟。
刚开始,张邦鑫还选择了语数外这刚需的三科培训。2005年,直接砍掉了语文和英语,专注于数学竞赛辅导。
由于学而思专注单一学科,与其他机构形成差异化竞争,“学奥数,到学而思”的宣传口号也开始深入人心,快速地树立起了品牌。同时,小升初的压力和奥数的刚需,也极大地有助于学而思的招生,在那个“黄金年代”,学而思迅速壮大。
不可否认,学而思的发展得益于小升初政策改革和奥数的兴起,而张邦鑫敏锐地挖掘到这一需求,通过有竞争力的产品极大地满足了家长的需求。
谁的过错
2017年6月,《疯狂的学而思》一文爆发,“考试掐尖、饥饿营销、焦虑诱导、超前教育、违规考试”等所谓学而思式模式遭到家长、学校、专家和教育部门的共同讨伐,人民日报点名评判。
随后,广东卫视《社会纵横》节目组专门制作了一期针对学而思的节目,讨论学而思教育机构的办学方式是否有问题,名字就定为——
“学而思,被‘疯狂’追捧的背后”
节目一开始,两位评论家就把“炮火”对准学而思——制造焦虑、饥饿营销、毁了孩子的长期发展,振振有词。
然后主持人问了现场的很多家长,也外拍采访了一部分家长,他们选择学而思的原因让人感觉无奈、辛酸又感慨:
-
上学而思确实是冲着幼升小、小升初去的,一辈子都买不起学区房,剩下只能拼成绩;
-
小学下午3-4点就放学了,大把的时间干嘛呢?送到培训机构,能学东西,我们也放心;
-
我们家长的QQ群里讨论,有一些妈妈就会说在学而思的成绩好,升学会有竞争优势;
-
班里90%的同学都报了学而思,我们不报怕跟不上啊;
-
我们不只报了学而思,也报了好几个其他的培训班;
-
学而思的老师确实教得很好,很多小学的题目,我们家长也辅导不了;
-
……
节目中多数家长的反映,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幼升小、小升初。
毕竟很多地区优质的中小学都是有限的几所,自然是学生都想进入好的学校,学校也希望招收好的学生。但资源是稀缺的,所以需要筛选。目前来说,最公平的筛选机制就是考试,只要是考试,都可以通过培训做一定程度的提升,学而思就是选择的这个方向。
可不可以不参加升学呢?谈到这里,节目中所谓的专家把矛头转向了家长:
“为什么把孩子的成功都寄托在这一条路上?能不能开放一点,给孩子多一些选择?我们的家长需要想一想”
这是家长能决定的事吗?整个社会形成的筛选机制,哪个家长能承受孩子成长损失的风险?在目前的社会制度下,升学、高考仍是普通人出人头地最有效的路径。如果换成其他的筛选方式,可能会有更多的不公平和焦虑。
节目中邀请的一个嘉宾很有代表性,她既是教育专家——广东省家庭教育指导中心主任,又是一个11岁孩子的母亲。她曾撰文《孩子的童年被扼杀了,谁才是背后的凶手?》,强烈评判了很多家长送孩子到校外补习班的行为,广为传播。但是当自己的孩子6年级的时候,也主动送到学而思了,节目中她承认:
你真的不能否认,孩子在这里确实得到一个成长和提高,学而思教的内容里,有解题套路、方法、思维、题海战术。考试中70%基础的部分,学校可以教,30%需要拉分的地方,还是需要去培训机构学习一下。
让家长焦虑的从来都不是“学而思”,而是升学和教育的压力。
这究竟是谁的过错?
成就未来
实际上,学而思的前身在2003年创立,但直到2006年还没有名字。
2006年的一天,刘亚超送给张邦鑫一本书《学习改变命运》,张邦鑫给它对了下联“思考成就未来”。于是决定公司叫“学思”,由于读起来拗口,便加了一个递进关系的词叫“学而思”,寓意学习和反思,而上联的“学习改变命运”,就成为了学而思的宣传语。
那么,不断学习和反思的学而思,究竟创造了什么价值?是否帮助学生改变了命运?
或许我们可以从学而思的学生,找到一些答案。
张邦鑫的第一位学生叫杜杨,军人家庭,当时他的父母找家教的想法很简单:帮孩子养成好习惯、跟一位好老师、把语文学好。——没错,他找张邦鑫辅导的是语文,不是奥数。
2002年,经过辗转介绍,杜杨找到了张邦鑫。出于谨慎,每次辅导后,杜杨的父亲都会去看张邦鑫留下的讲稿,但令他意外的是,这位北大学生物的老师文笔也很深厚。
更让他印象很深的是,张邦鑫教成语的时候,会写出一串串的成语接龙,从一个联系到另一个,一串一串的给杜杨讲。这种触类旁通的能力,扩展了孩子的想象思维,对孩子启发很大。
辅导一段时间语文后,杜爸爸对张邦鑫有了充分的信任,又继续让他辅导数学。杜杨的数学基础差,男孩子性子也有些浮躁,张邦鑫坚持启发式教学,引导一步步找到答案,培养兴趣和成就感,结果杜杨进步神速,甚至考试连得了三次100分。
这次,张邦鑫彻底赢得了口碑,杜爸爸很高兴,把张邦鑫介绍给了周围很多同事的孩子。后来还提供了一个小礼堂,免费给张邦鑫集中上课,这成为了学而思小班的起点。
多年后,当杜爸爸想起张邦鑫,仍然心怀感激:
他是个责任心很强的人,坚持把一件事做深做透,做到了极致。你想,那么多人搞课外培训,为什么他做起来了,而且做这么大?
杜杨只是学而思众多学生中的一个,作为学而思的第一个学生,他的经历反映了学而思的初心——坚持启发式教学、因材施教、调动兴趣和信心。语文也好,数学也好,都只是孩子成长路上的一个篇章,培养能力的一个途径,最终的目标是独立思考、乐于思考,成就未来。
诚然,学而思所教授的内容肯定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学生,特别是奥数,真正能拿上奖牌的毕竟是少数,但通过学习奥数,掌握一些解题的方法和思考的逻辑,对于培养思维是有帮助的。
2013年,学而思将已经沿用十年的品牌理念“学习改变命运”改为“让学习更有效”。
2017年8月,学而思举行“万有引力”品牌唤新发布会,正式宣布其品牌理念由“让学习更有效”升级为“受益一生的能力”,从注重学习效果,到效果和能力并举,学而思一直在保持“学习和反思”。
而学而思所谓“收益一生的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沟通能力、探究能力、抽象性思维、思辨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正在融入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从学而思所提供的价值,我们也可以发现,教育机构发展到最后,必然需要走向能力的培养——除了教知识,从考试分数上展现教学效果,你能培养学生什么能力?
这也是一个教培机构能否走向长远,必须思考的问题。
星辰大海
好未来已经成为中国教培行业的标杆。
市值超200亿美金,连续4年收入增速超过40%,2019财年收入180亿元,净利润26亿,账上现金12亿美金。
好未来做什么、怎么做,都会给行业带来影响和思考。
如今,再次摆在张邦鑫眼前的问题是,好未来会发展成一家怎样的公司?到底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
以前,他更多想到的是如何教好学生、如何回馈员工、如何竞争、如何生存,而现在,他需要去思考客户价值、社会价值、商业价值,并选择如何平衡。
我们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本质上就是两个问题,第一,好未来最重要解决社会的什么问题?第二,我个人的目标和愿景是什么?好未来的目标和愿景是什么?
反复思考后,张邦鑫释然:
企业还小的时候,客户价值第一,商业价值第二;当企业到达一定规模后,就应该变成社会价值第一、客户价值第二、商业价值第三。
张邦鑫根据家庭收入和学习成绩两个坐标,划分出客户对象的四个象限,支撑好未来核心业务发展的,是第一象限中家庭收入较高、学习成绩较好的那一批,而未来,为了创造更多的社会价值,需要向另外三个群体延伸服务:学习成绩好、家庭收入低,和学习成绩差、家庭收入高的两个群体,将通过智慧教育和开放平台提供服务,比如好未来大力推广的双师直播、未来魔法校,正在将一线城市优质的教育资源输送到相对匮乏的三四线及以下城市;对于学习成绩差、家庭收入低的群体,将通过公益基金的方式,提供社会价值。
好事者总会将好未来和新东方做对比,到底谁是行业一哥、谁的价值更高、谁更值得投资,但这,从不是好未来和新东方所在乎的事情。
2017年11月29日,北京瑰丽酒店。
好未来主办的GES大会闭幕式中,俞敏洪和张邦鑫作为压轴环节,罕见地同台而坐。
俞敏洪说:“新东方在很多年里都是没有对手的,你要知道,没对手很痛苦的,但有了竞争对手更痛苦。就像男女之间的恋爱一样,一下子追上了这个姑娘,反而觉得没劲,追不上又觉得要追上了,才有意思。新东方和好未来的感觉就像是这样。”
张邦鑫说:“我对俞老师不是喜欢,是崇拜。俞老师作为教育培训行业的前行者,为后来者积累了很多经验。看完《中国合伙人》后,每次我遇到痛苦和压力时,想想俞老师就坚持下来了。”
这一天,新东方和好未来共同出资一亿元,联合成立“情系远山公益基金会”,探索教育公益新模式,用科技推动中国教育均衡发展。
或许正如俞敏洪说的那样,绝代双骄的相互追赶,也在不经意间,不断推动自身和行业的进步。
好未来已经成为中国教育企业的标杆,但张邦鑫的野心绝不止于此。
16岁的好未来,39岁的张邦鑫,面前还有一片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