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互联网红利”时代,洗牌整合加速
今天,我想结合过去一年掌门1对1的发展,以及自己的观察思考,对行业做一个分析。
过去几年,教育行业从信息化到在线化,再到后来的智能化,发生了很多让人欣喜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整个行业不断升级。大家从简单地将线下内容搬到网上,到开始将背后的数据进行整合,再到对这些数据进行深度挖掘。
所以我们看到在线教育通过各种各样的模式成长起来,并达到快速增长期,规模快速膨胀。快速增长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是行业刚起步的时候,大家凭借各自对行业的理解,各显神通。像以前做线下辅导的机构,有的团队老师比较优秀、有的团队教研做的比较好、有的团队营销做的比较好。
但到最后我们发现,在线一对一进入“后互联网红利”时代,大家的要求越来越高,所以最后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就是所有人还是要回归同一起跑线上,升级自己的产品。无论是老师、产品、教研还是教学,每个环节都要升级。
而这也是这些年行业从相对比较碎片化的竞争,到后来开始出现一定的淘汰的原因。越复杂的行业淘汰会越快。
具体到K12一对一辅导行业,为什么大家看到淘汰开始出现,因为这个行业确实比较复杂。你会发现,新机构和老机构的产品真的有很大的区别。因为一对一不是标准化,它背后的逻辑很复杂,无论是教研、技术还是智能化的复杂度都特别高,导致洗牌和淘汰进行的比其他模式更快,整个行业做的好的会更快的出来,并且会慢慢走向整合。
教育3.0时代,从个性化到智能化
过去几年掌门1对1做的事情,可以总结为八个字:“技术爬坡、产品下沉”。
因为我们觉得,教育3.0时代已经脱离了一开始纯粹的信息化、数据化,已经进入智能化的时代。
今年整个行业的发展已经不只是大家专注于个性化了,包括很多智能化,比如说全智能化的测评、全智能化的推送,包括语音分析,甚至已经可以做到在一个课程里面清楚的知道,哪些知识点学生掌握的比较好,哪些掌握的比较差,甚至会有很多机构把优秀的视频截图下来,当作题材库,成为课后答疑的样板库,这是今年的发展现状。
包括一些培训类公司也改变了以往大家对题库的认知。以往的题库相对来讲比较简单,我们只是希望学生做很多题目,掌握很多东西。但当它升级到一定程度,我们并不仅仅是要做很多题目,核心也不是题目最好,而是要知道什么最值得的,不是他不会,是题目最值得,因为不是所有题目都是好题,所以需要层层筛选,无论是精细程度,还是颗粒程度,还是对于优质题目的筛选程度。
对于课前、课中、课后的精准判断,是教育3.0时代非常重要的一点。在教育3.0时代,整个智能化会需要很多底层的基础设施,很多底层的“水、电、煤”,包括到表层的识别、表层的测评或者推荐、自然语言、语言交互会是大家未来会非常关注的方向。
未来,我们或许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甄别每节课的好坏、每个老师的好坏、每个学生的水平。包括是不是能在上课过程中能够清楚地知道学生和老师对于某个事物的掌握程度、理解程度,或者一节课上完以后够快速知道这节课的水平怎样。
除此之外,在实现智能化过程中,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就是教育到底是一个效果导向的行业呢,还是说我们应该把服务做好?
举个例子,比如我今天去医院看病,很明显,我是想要效果的,所以我会愿意为医生付钱,因为你觉得效果很重要,他能给你效果,你愿意支付这个成本。但这是不是全部呢?如果我今天去一个按摩店按摩,是不是一定要为效果付费?不一定。因为按摩并不一定解决你的脊椎疾病,但是你仍然愿意付费,因为你想要的不是效果,而是服务本身。
所以我们认为的教育的本质其实不只一方面,可能既是按摩店但又是医院,两方面都需要,这才让整个环节特别复杂,所以我们认为,一对一机构的终点就是千人千面。
素质教育渐受重视
还有一个观察就是国家以及很多家长越来越关注素质教育。
包括我们自身对此也有深刻体会,因为当我们试图帮助一名高三学生改变他对立体几何认知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是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比如有的人的空间想象思维很差,立体几何想象不出那两条线怎么连到一起,我们可以帮他解决,但是这个过程很痛苦,这在一定程度上源于他小的时候就没有经过逻辑方面的训练。
我们发现,很多基础素质的成长取决于他小时候是什么样的氛围、环境、接触什么、学习什么、见过什么、认知什么,这些非常重要,甚至决定他的一生。
以上就是我的分享,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