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思的起源,有种无心插柳的感觉。从1个孩子到20个孩子,从1对1家教到教育科技公司,都是自然生长起来的。不过,相比学而思的创立,她的教育理念缘起更早。
这要从16年前讲起。2002年,创始人张邦鑫考上北京大学硕博连读研究生。为了追求经济独立,他在课外做了几份家教。
2010年,张邦鑫在内部分享企业文化
“从小我爸就告诉我,美国人在十八岁以后就自食其力了。而我十八岁以后仍在读书,还在向家里要钱。我父母只是普通的农民,连社保都没有。”那时的张邦鑫心理压力很大。
相比其他兼职,家教性价比最低。但在那个时候,对于出身农家的大学生来说,家教收入很高。他格外珍惜这份工作,花费很多心思研究如何把学生教好。
“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张邦鑫给自己定下这样的标准。
但很快他发现一个问题:一个孩子一周在学校上“5 天”课都没有学好,怎么可能“2 个小时”家教就能教好呢?
经过几天冥思苦想,张邦鑫突然想到一个办法。如果2小时家教只是教知识,做加法,相当于“5 天+2 小时”,那么效果自然有限。只有通过这2个小时,改变学生周一到周五在学校的状态,提高他在学校的学习效率,才会产生价值。所以,这2个小时必须与学校5天做“乘法”。
“我要让学生在这2小时里,爱上学习,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想清楚这个逻辑之后,他便对这2个小时绞尽脑汁。他做了大量备课工作,第一节课的备课时间就超过了10个小时,思考怎样讲学生才更有兴趣学。
在他早期辅导的三个学生中,有个不是那么对学习感兴趣。为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他除了讲知识故事,还给孩子讲一些有趣的故事和生活中的话题,孩子们非常喜欢他,每次辅导结束都对老师恋恋不舍。
一个月下来,孩子学得很开心,张邦鑫却隐隐有些不安:如果学习过程很欢乐但没有效果的话,怎么跟家长交代?有没有一种方法可以确认学生学明白了呢?
他琢磨出一套方法,孩子把学校里学习的要点先给他讲一遍,他再给孩子讲拔高的部分。当孩子用自己的语言把课堂上的知识讲出来时,张邦鑫心里很踏实——他知道孩子真的明白了。后来张老师更“懒”了,有时索性让孩子讲自己的思考和探索,他更多是参与讨论和给予鼓励,——孩子越发有成就感了。
张邦鑫后来总结他做家教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他讲故事又讲题,扮演着领跑者的角色;
-
第二阶段,随着学生能力的提高,他从领跑者变成了伴跑者;
-
第三阶段,他成为一个欣赏者,坐在一旁看着孩子跑,为他鼓掌。
这样,孩子一步步爱上了学习,动力十足。这是2小时创造的价值,也成为学而思教育理念的起点。
后来一个孩子进步特别快,连续三次数学考了100分。孩子父亲很高兴,给张邦鑫介绍了一拨熟人的孩子过来,还找了一个军区礼堂作为上课地点。
开课那天,雪下得很紧,那是2002年的第一场雪。张邦鑫独自在礼堂徘徊,他不知道会来多少人,结果20对家长和孩子踏雪而来,试听完一节课全部报名了。
从来没有收过那么多钱,这个年轻人有些恐慌。这种恐慌与初做家教时的感觉不一样。家教是个性化的,他可以针对每个孩子的特点确保学习效果,但是辅导班20个孩子,很可能后进的学生跟 不上,而领先的学生又“吃不饱”。思考再三,他决定根据学生的水平,把20个孩子分成上下午两个小班,这也是学而思最早的小班分层教学。
尽管这样,张邦鑫还是担心:如果过了一个学期,有孩子从班上15名变成了50名,怎么跟家长交代?这让他倍感焦虑。所以他又定下一个规矩——开放课堂,所有家长可以坐在教室后面旁听,不满意随时可以退费。这些朴素的想法,成为学而思延续至今的商业模式,倒逼他们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把教学质量做好。
这种天然的客户意识,与张邦鑫的家庭背景有关。他出身江苏农村,父母在当地做小买卖。别人过来买东西,买1斤,父母会给人家1斤1两;买2斤,给人家2斤1两。他们的逻辑是:不同人家的秤不同,难免有误差,多给人家1两,误差会降低。
从小受父母影响,他总怕占别人便宜。做辅导班时,他也担心占家长便宜,所以每次课都精心准备,哪怕上午讲过一遍,下午上课前还会再过一遍,把每次课都当成新的。
一天中午,一位家长急匆匆地赶到教室。原来孩子那天发烧了, 父母原本希望他在家休息一天,结果大人上班之后,孩子偷偷跑到教室来了。这让张邦鑫很感动,深感责任很大。打那以后,他更努力了。
不知不觉,半个学期过去了。一次下课后,几个家长在教室后面窃窃私语,张邦鑫有点忐忑,怀疑是不是昨天讲课有点松懈,家长有意见了。正当他隐隐不安时,家长们过来了。
“张老师,你下学期还教吗?”家长问。
“你们下学期还学吗?”他松了口气,反问道。
“只要你教,我们就学。”
“只要你们学,我就教。”
张邦鑫发现,只要你真心为学生好,真正帮到他们,他们就会跟着你一直学下去。从那时起,他就很重视口碑,这也形成了学而思的续报模式。
然而,2003 年“非典”来袭,张邦鑫只好关掉小有起色的辅导班,捣鼓了一个网站“奥数网”,为有学习需求的家长和学生线上答疑。“非典”过后,他的辅导班迅速恢复。随着家长的口耳相传,带来了源源不断的生源,他的小身板撑不住了。这时,刚好他的北大同学曹允东也在寻找办班“盟友”,两人便东拼西凑借了10万元,2003年8月注册了一家公司。
学而思最早的办公地址——知音楼
当时,他们在北航南门的知音商务写字楼租了一间办公室,不到20平方米。两张桌子、两把椅子、一个破沙发和一个古旧铁皮密码柜是全部家当,它们是从一个公司淘汰的家具中花350元买的。沙发屁股底下有个大洞,铁皮密码柜由于不知道密码,直到后来搬家时扔掉也从未打开过。
狼狈的办公环境,让初来的几百位家长满腹狐疑,他们就免费给一个个家长试讲。家长见他们一脸赤诚,检查了他们的身份证之后才敢交钱。最终100多个胆大的家长把孩子留下来了。一天天过去,学生越来越多,学而思也一步步成长起来。
2007年,学而思第一期教师培训张邦鑫与老师合影